北京油雞,又名“中華宮廷黃雞”,以其外貌特別、肉味鮮美、蛋質佳良而著稱,是一個原產于北京市郊的優良地方品種,在清朝時期曾為宮廷御膳用雞。
北京油雞2001年被農業部列為畜禽品種資源保護品種;
2002年被北京市特需農產品委員會列入的產品;
2005年被北京市政府列為下一步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的重要。
北京油雞原產地在北京城北側安定門和德勝門外的近郊一帶,以朝陽區所屬的大屯和洼里兩個鄉為集中,其鄰近地區,如海淀、清河等也有數量的分布。據民間相沿傳說,北京油雞這一品種在清朝中期即已出現,距今已有近300余年的歷史。北京是元、明、清等王朝的都城,特別是明、清兩代的王公,對于品質特優的禽產品的需求,是促使北京家禽良種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。
北京油雞曾作為宮廷御膳用雞,史料中有“太后非油雞不食”的記載,并在當時德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上獲得過金獎。在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,北京油雞曾被列入“開國宴會”。1988年,末代皇帝之弟愛新覺羅·溥杰先生親鑒該雞后題詞“中華宮廷黃雞”。中華宮廷黃雞由此盛名,其影響一度超過北京油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