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溫度控制孵化初期,胚胎物噴代謝處于初級階段,缺乏調節能力,故需較高的溫度。孵化中期,胚胎物質代謝逐漸加強,體溫調節能力也逐漸加強,此時溫度要保持平穩。孵化后期至出殼前,胚胎已具有調節體溫的能力,加上本身新陳代謝旺盛,產生大量的體熱,此時孵化溫度還應稍低,以利于散熱。因此,孵化期應遵循前高、中平、后低的原則。孵化溫度偏高則胚胎發育快,雛雞提前出殼;溫度偏低則胚胎生長發育遲緩,出殼時間晚而拖延。
據試驗,37.8℃孵化21天出雛,孵化率高;38.5℃僅20天就出雛;39.5℃只需19天,且雛雞體重輕,孵化率低;35.5℃要延遲到24天出殼,且大多數胚胎死于殼內孵化過程中。
應根據胚胎的需溫特點,人孵方式和孵化方法進行正確施溫。例如巷道式孵化器的分批入孵,采用恒溫孵化法,孵化器的溫度控制在37.8℃,出雛器的溫度為37.O~37.5℃。箱體式孵化器的整批入孵,采用變溫孵化法,1~3天孵化溫度38.0℃,4~12天為37.8℃,13~18天為37.6℃,19~21天為37.0℃,孵化室室溫控制在22~26℃。這里說的溫度均是指空氣溫度,但筆者所在孵化廠的孵化器具有測量蛋殼溫度的功能,因此是將胚胎溫度設定在37.8℃,通過監控蛋殼溫度來設定孵化器內部環境的空氣溫度,從而保障胚胎發育有良好的溫度環境。
2 種蛋濕度控制
濕度具有導熱作用,在孵化初期可使胚胎受熱均勻,孵化后期有利于胚胎生理熱的散發,適宜的濕度還有利于雛雞破殼時,在足夠濕度和空氣中二氧化碳的作用下,使蛋殼成分中的碳酸鈣變為碳酸氫鈣,便于雛雞出殼。孵化室和出雛室的相對濕度應保持在50%~65%,孵化器內保持50%~60%,出雛器內保持65%~75%,胚胎對濕變的適應范圍較廣,不如溫度敏感,一般不會造成孵化率大幅下降,但濕度過高,會延長出殼時間,雛雞體軟腹大,絨毛粘連蛋黃液;濕度過低,提前出殼,雛雞干癟、瘦小,絨毛干燥、發焦,有時粘殼。濕度過高的控制措施是降低環控濕度設定值,加強通風;濕度低,則需要提高環控濕度設定值,但是不管加濕還是除濕都不能對環境溫度產生過大影響。
3 通風控制
通風可以供給胚胎生長發育所需的氧氣,排出二氧化碳,使孵化器內溫度均勻,促進胚胎散熱通風的要求是保持新鮮的空氣,氧氣含量不低于20%,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O.5%,但不能因通風而影響溫度和濕度。一般在孵化初期通風量可以小些,孵化中后期,隨著胚胎日齡的增大,代謝加強,通風量應逐漸增強。尤其在即將破殼出雛的情況下,更應注意通風,避免孵化后期胚眙悶死在殼內。
筆者所在孵化廠采用的是co2傳感器來控制孵化器和出雛器的通風,在孵化器的孵化前1-9天聚集co2含量,標準程序中高設定是o.85%,從而促進胚眙發育過程中的血管的發育,之后將co2的濃度逐步拉至安全值o.3%以下,通風的控制完全是根據發育過程中co2的要求,而不是用來進行溫度控制,因此減少了通風對溫度和濕度的影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