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羽雞種蛋孵化問題分析
一、照蛋透亮(白蛋),打蛋呈現白色點狀胚盤,無血液,無精蛋。
1、未性成熟的公雞。公雞可能需要比母雞早兩周光刺激。
2、產異常精子的公雞。
3、公雞數量太少,造成低頻率交配;公雞數量太多,造成爭斗或相互干擾。輕型種雞公母比率1:9--1:10,重型種雞公母比率1:8--1:8.5。
4、異常天氣條件。
5、老齡種雞。如果此問題與公雞有關,替換年輕公雞可能有幫助。
6、種雞群疾病。皺殼、畸形或薄殼蛋常常表明雞群疾病。
7、超重,尤其在肉用種公雞。
8、營養缺乏或過剩,嚴格限飼。
9、腿腳問題,尤其在重型公雞。
10、某種藥物,殺蟲劑,化學物,毒素和霉菌毒素。
11、寄生蟲,如螨。
12、地面空間不夠。
13、光照不夠(強度和長度)。
14、不恰當的人工授精程序(如果采用人工授精)。
在上述許多情形中,常??吹浇慌漕l率較少,或不交配,它們常是無精蛋的直接原因。
二、照蛋透亮(白蛋),打蛋呈現變大的胚盤,無血液,受精蛋,被叫做“無胚胎的囊胚”。
1、儲蛋時間長。儲蛋時間不能超過七天。
2、儲蛋條件差,溫度太高或太低。溫度波動。溫度應在15.6--18.3C范圍內。
3、熏蒸不恰當--太劇烈,或在孵化12--96小時內實施。用消毒劑實施不正確的噴霧或泡沫消毒。
4、在種蛋管理和運輸過程中,由于震動、溫度突變(溫度上升或下降太快),種蛋受損。
5、蛋殼封閉--抑制呼吸。
6、孵化前期溫度高。
7、種雞周齡太小或太大。
8、遺傳異?;蚣膊?。
9、種雞群疾病。
10、基礎器官系統不能正常發育。
11、洗蛋溫度太高。
12、蛋傳感染(如沙門氏菌)。
13、藥物、毒素、殺蟲劑等。
14、撿蛋不完全或次數少。
三、照蛋透亮(白蛋),打蛋呈現血環或孵化前三天死亡的小胚胎,看不到黑眼睛。
1、儲蛋時間太長,或溫度不恰當。
2、熏蒸不恰當--太劇烈,或在孵化24-96小時內實施。
3、孵化早期溫度過高或過低。
4、在運輸途中由于震動種蛋受損。
5、種雞群疾病。
6、老齡種雞。
7、胚胎發育事故。
8、遺傳異常。
9、嚴重的營養缺乏,如生物素,維生素A,銅,維生素E,硼,或泛酸。
10、經常與低受精率有關。
11、藥物、毒素或殺蟲劑。
四、孵化3-6天的死胚,可見卵黃囊循環系統,胚胎位于左側,無蛋齒。
1、通風不足,蛋殼封閉,或二氧化碳>1%。
2、翻蛋不恰當---<1次/小時,或6次/小時;翻蛋角度不恰當。
3、維生素缺乏---維生素E,核黃素(B2),生物素,泛酸,或亞油酸。
五、孵化7-17天的死胚,每個胚胎擁有蛋齒、腳趾、羽毛囊(8天),羽毛(17天)。
1、孵化溫度、濕度、翻蛋、通風不恰當。低濕度增加主動脈弓的異常(13天)。
污染。
2、營養缺乏---核黃素(B2)、生物素、煙堿、吡哆醇(B6)、泛酸、磷、硼、亞油酸。
六、孵化18天后的死胚。
1、孵化溫度、濕度、翻蛋和通風不恰當。
2、出雛溫度、濕度和通風不恰當。
3、污染,尤其是霉菌(黃曲霉菌等)。
4、熏蒸太劇烈或時間過長。
5、落盤時蛋受涼,或落盤太晚。
6、蛋殼破損---入孵前、孵化過程中、或落盤時。
7、營養缺乏---維生素D、維生素A、葉酸、泛酸、核黃素(B2)、維生素E、硒、維生素K、生物素、硫胺素(B1)、、鈣、磷、錳、亞油酸。